新玺配资 马陵之战后为何魏国实力下滑那么快?_晋国_魏武卒_战国初期
马陵之战使魏国元气大伤新玺配资,精锐军队损耗大半,无法在保持霸主地位,各国又来了一波“痛打落水狗”的操作,魏国不下滑就不正常了,也从此走向了衰败。
魏国在战国初期率先进行变法图强,在军事方面训练出一支高度职业化的重装精锐部队——魏武卒,这支无敌雄师对魏国初期的强盛起到了重要作用,魏国也是凭借魏武卒和强大的国力才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诸侯国,成为新一代的中原霸主。
魏国经过变法后,国力不断上升,便开始东征西讨,不断蚕食各国土地,各国迫于魏国的强大,只能忍气吞声,不过魏国也因此被各国痛恨。如果魏国能一直保持强大下去,各国对魏国也无可奈何,但在桂陵之战后,魏国开始走向了下坡路,马陵之战更是魏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。
魏国先祖本是周武王之兄弟,奈何后代落寞,流落四方
众所周知,魏国是由晋国魏氏发展起来的,
展开剩余90%不过需要注意的是,在这个魏国之前,其实还有一个魏国。
战国时期的魏国,是晋国在称霸过程中,晋国卿大夫家族势力在不断增大后,最终导致三家分晋,晋国的魏世家才正式成为诸侯国。
注:在周朝时期有两个魏国,一个是西周初期,周成王分封的魏国(西周姬姓魏氏),后被晋国所灭;另一个是东周时期,晋国魏氏发展起来的魏国(东周姬姓魏氏),晋国魏氏最初的封地也是古魏国的原先的封地。
虽然后来这个魏国只是晋国的一个大家族所建,但晋国魏氏的先祖却是周天子兄弟。其先祖是周文王姬昌的十五子姬高,也就是周武王姬发(西周开国君主)的弟弟,在武王灭商后,姬高因功受封毕地,因此姬高的别名称为“毕公”、“毕公高”。
毕公高便是战国七雄之一魏国的始祖,之后毕公高的后代逐渐落寞,连爵位也丢了,这支与周天子同姓的姬姓沦为了庶民,开始流落四方。直到有一个名叫“毕万”的后代子孙出现,才逐渐有了起色,这支姬姓也演变成后来的晋国魏氏。
扎根晋国,演变晋国魏氏,后三家分晋,正式成诸侯
《史记·魏世家》记载:“献公之十六年,毕万为右,以伐霍、耿、魏,灭之。以魏封毕万,为大夫。”
毕公高的后代成为平民后,便流落四方,其中一支流落到晋国,后代子孙毕万侍奉于晋国君主,成为晋献公身边的武士。之后晋献公率军攻打耿国、霍国、魏国(西周时期的古魏国),毕万因作战英勇被赐封魏地,并担任晋国大夫一职。
毕万的子孙便以封地为氏,称“魏氏”,从此便有了晋国魏氏,这也是晋国六卿之一,魏世家最早的起源。之后发生了“骊姬之乱”,晋国开始内乱,随着晋献公去世后,诸公子开始争位,毕万的儿子魏武子选择了晋献公的次子重耳。
之后便发生了“重耳流亡”的典故,魏武子跟随重耳开启了流亡之路,在辗转8国、流亡19年后,重耳才在秦穆公的护送下回到晋国,登基成为国君。魏武子因多年跟随重耳(晋文公)出生入死,因功被封为大夫,继续承袭魏地。
至此新玺配资,魏氏在晋国有了深厚的基础。魏武子的孙子魏绛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,因此受到晋悼公倚重,魏氏也成为晋国六卿之一,在晋国的地位也水涨船高,魏绛之子更是做到了晋国正卿一职。
注:晋国六卿并不是单指晋国的六大世家,而是由晋国的一些大世族轮流执政。其中我们熟知的有“魏氏”、“赵氏”、“韩氏”、“智氏”等。直到经过“栾氏之乱”后,晋国的大世家才只剩下韩氏、赵氏、魏氏、智氏、范氏、中行氏六家。
关于晋国之后的发展,大家也就基本熟知了,晋国六大卿大夫家族因为缺少制衡,变得更加强盛起来,反倒是晋国公室开始衰落下去。之后范氏、中行氏被赵氏打败,六大宗族又少了两家,晋阳之战后,智氏下台,从此,晋国只剩下韩、赵、魏三大家族。
此时的晋国公室已经名存实亡,后来便是“三家分晋”,韩、赵、魏三家逐渐将晋国公室的土地全部瓜分,三家因此也被合称为“三晋”,这也是现今山西省被称为三晋的原因。最终在公元前403年,周天子封三家为诸侯国,魏氏建立的魏国得到认可。
战国初期,魏国率先变法,凭借魏武卒称霸中原
晋国魏氏正式成为诸侯国后,时间也来到了战国初期。魏国虽然建国,但疆域散漫,加上又地处四战之地,在这种地理位置下,魏国如果稍有不慎,就存在亡国风险。魏国只有不断强大,才能在战国乱世中生存下去,于是魏国在战国初期最早推行变法图强。
魏国进行变法后,在农业、律法、贸易、军事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,尤其是律法和军事方面:魏文侯用李悝为相,展开变法,而秦国的商鞅变法还是采用李悝变法中制定的法律;魏文侯重用吴起,进行军事改革,令天下闻风丧胆的魏武卒从此诞生。
那么魏武卒有多强大呢?
根据记载,魏武卒的士卒首先能在身披三层的重甲下,可以行动自如,灵活作战;其次要做到拉开十二石的强弩,携带五十支箭矢,并手持长戈、或铁戟,腰带利剑,在如此重装之下,最后还要在半天时间做到行进一百多里的路程。
可以说,魏武卒是一支装备精良、训练有素的重装步兵,从魏武卒的人员选拨条件中,也能看出魏武卒的体魄都很强大,因此,魏武卒个个都是精兵悍将,其拥有的战斗力也远胜于当时任何一支军队,最好的例子便是魏国和秦国的“阴晋之战”。
魏国在阴晋地区,只用了五万魏武卒,便打败了十倍兵力的秦国,可见魏武卒战斗力有多么强悍。魏国也凭借这支精锐军队不断扩张疆土,赵国、宋国、韩国、秦国、齐国、楚国等诸侯国都被魏国打得丢盔卸甲,中山也被魏国灭国,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中原霸主。
魏武卒的强大的战斗力来源于四点:优秀的身体条件、精良的军事装备、过硬的军事技能、高待遇的物质刺激。士卒从装备到福利待遇等方面都不是其他军队可以拥有的,在种种条件下,魏武卒拥有强悍的战斗力,也成为当时最为彪悍的代表。
桂陵、马陵之战后,魏武卒精锐几乎损失殆尽,魏国逐渐衰落
魏国凭借魏武卒在对外征战中连胜连捷,魏国的强大,也令诸侯列国敢怒而不敢言。楚国在中原的大部分疆土被魏国占领,秦国的函谷关和河西地区也成为魏国的河西郡,秦国更是被魏国打到了洛水、华山以西。
魏国凭借强大的武力在蚕食大片疆土后并没有满足,魏国联合卫国和宋国,组成三国联军直逼赵国邯郸城,魏国想的是一举灭亡赵国,为此发生了“围魏救赵”的历史事件,可以说围魏救赵是魏国的一个转折点,因为在围魏救赵后,魏国便开始逐渐败落。
在三国联军攻打邯郸时,赵国向齐国求援,齐国乘魏国精锐远离魏国,于是率军围攻魏国都城大梁。因此在赵国作战的魏军不得不回军救援大梁,而齐军便在回援途中的桂陵设伏,以逸待劳,最终庞涓率领的魏武卒在桂陵遭遇伏击。
桂陵之战中,令各国谈之色变的魏武卒遭遇大败,魏国全军覆没,主将庞涓也被齐军擒获,魏国从此走向了下坡路。魏军战败的原因在于:长时间攻打赵国,已经使魏军疲困,再加上着急救援大梁,在长途跋涉下战意大降,在齐军以逸待劳的情况最终战败。
桂陵之战后,魏国在经过十余年的休养生息后,便意欲攻打韩国,以弥补之前失去的权威。韩国为此向齐国求援,于是魏军和齐军在马陵展开了对决,魏国一方又被齐军打败,虽然之前的桂陵之战魏国同样战败,但还扛得住,但马陵之战却使魏国元气大伤。
马陵之战中,齐军虽然没能全歼魏军,但魏军伤亡十余万,魏武卒精锐也在此战中损耗大半,魏国的精锐军队在此战后几乎不复存在。而西边的秦国又乘魏国实力尚未恢复之机,大举攻打魏国,商鞅骗俘魏将公子卬,魏军又遭战败。魏国在接连战败后,国力已经空虚,不得不向秦国求和。
魏国在桂陵之战、马陵之战接连大败了,已经元气大伤,尤其是马陵之战,魏国从此失去了中原霸主地位,魏国的衰落再也无法扭转。魏国已经失去了魏武卒这支无敌精锐,并且也没有足够的财力和时间再去重新打造一支魏武卒,而其他诸侯国也不会给魏国再翻身的机会。
紫陌认为:在马陵之战中,魏武卒几乎损失殆尽,魏国就如同一只拔了牙的老虎,再也无法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东征西讨。魏国在桂陵、马陵接连战败后,国力已经大为衰减,再也不是那个战国初期的头号强国。
在马陵之战前,魏国凭借强大的国力,肆无忌惮地对外征战,蚕食各国土地,早已树立太多敌人,被各国所痛恨,只不过各国碍于魏国的强大,无法进行实际反击。但马陵之战后,魏国大败,元气大伤,魏国已经从“神坛”掉落,失去霸主地位。
此时的魏国面临的便是“痛打落水狗”的局面,各国不会让魏国死灰复燃,马陵之战后不久,秦国、赵国等诸侯国便开始进攻魏国,魏国是雪上加霜。所以魏国在马陵之战后很难再恢复实力,结果便只能逐渐衰落下去。
结语:
魏国虽然在战国初期最早进行变法图强,成为当时的头号强国,也在对外征战中连胜连捷,扩张了很多土地,但魏国此举也树立很多敌人,为之后的衰败埋下了因果。魏国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接连失败后,实力已经大为锐减,各国便可以乘此时机攻打魏国,这对本就元气大伤的魏国无疑是雪上加霜,魏国的实力只能迅速下滑。
大家对此有何看法,认为魏国衰落的原因还有哪些?欢迎在下方评论区探讨。
文/历史紫陌阁
回味更多历史,下期更精彩。
谢谢大家的关注和点赞,谢谢大家的支持。
本文声明原创,文中配图来源网络新玺配资,侵删。
发布于:天津市实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永华配资 瑞达期货菜籽系产业日报20250428
- 下一篇:没有了